6月8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考点,走出考场的臧子萱(左)收到妈妈的鲜花祝福。 本报记者 戴吉坤摄
©摄图网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家祯
2023年中考、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考生紧张的应考状态也随之解除。但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松弛,部分考生和家长会出现迷茫、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考生和家长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医生建议,考生在短暂休整后,要“解放”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陷入“考后综合征”。
■ 放松但勿过度
西安市红会医院阎良院区心身科主治医师李甸介绍,一些考生高考前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在高考结束后,突然失去了具体目标和动力,感到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还有部分考生会产生对考试结果的过度担忧或亢奋的情况。
6月9日,刚参加完高考的王同学,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反复对答案,确定自己的分数,并反复查询以往的录取分数线,分析自己是否能被录取。“孩子越是焦虑,越会多想,越是多想,越会焦虑,最终陷入不良情绪循环模式中。这种情绪无法及时得到疏导和排解,会导致考生出现食欲减退、失眠、情绪不稳定等情况,甚至出现抑郁的症状。”李甸说。
还有考生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在考试过后采取“报复性”娱乐来犒劳自己。“部分学生会通宵玩游戏、熬夜刷剧、不规律饮食,甚至沾染吸烟等不良嗜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李甸说。
“考试后,尽情放松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的选择。但一定要有节制,尽可能规律生活、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李甸建议。
■ 及时进行沟通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土壤’。对考生,家长需要多一些理解、接纳。”李甸说。考生面对考前的紧张备考以及成绩的不确定性,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容易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出不耐烦。此时,父母要保持适度边界,对考生多一些理解支持、接纳包容,少一些评价指责。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人为什么要努力?我现在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感觉好累。”中考生张同学在考前这样告诉医生。李甸建议张同学住院短期治疗。但是由于要参加中考,张同学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6月19日,中考结束后,李甸联系张同学的家长时,家长表示,孩子的症状没有缓解,打算带孩子出门旅游散心。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或有消极的思维和想法,应及时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比如,常常陪伴孩子,耐心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轻易评价和指责孩子等。”
考后,许多考生喜欢睡懒觉,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信号”。李甸提醒,如果考后一周孩子还出现精神疲惫、睡不醒、不思饮食、独自闭门不出,以及平时很乖的孩子突然顶撞父母等情况,可能就不单纯是考后休整放松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孩子焦虑、抑郁的症状很严重,通过自我调整在较长的时间里无法走出情绪低谷,要先保证孩子的安全,并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寻求帮助,以免延误诊治的时机。”李甸说。
■ 坦然面对成绩
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不到“放榜”时,成绩就是个未知数。部分考生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每天处在惶惶不安中。对此, 西安市莲湖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负责人马茂银建议,考生要主动尝试调整对分数的预期,坦然接受考试成绩。
“根据以往的案例,我们发现,成绩公布前觉得发挥欠佳的部分考生会内疚自责、懊悔不已;成绩公布后认为成绩不理想的部分同学会认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晦暗无光,从此一蹶不振,沉湎于自我否定的痛苦之中。”马茂银说。
“中考、高考只是人生中的节点。无论是如愿以偿,还是不尽如人意,考生都应理性面对考试结果,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人生。”马茂银说,考生可以合理宣泄情绪,比如运动、听音乐、读书、练习书法、绘画等,也可以向长辈、老师、同学倾诉,逐渐调整状态。当自己调整之后情绪还无法平静时,可以适当求助于专业人员。
而在这个阶段,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尽量做到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事情。无论孩子对成绩的主观感受如何,在等待成绩揭晓的日子里,家长可适度关心,但不要过度关注。家长应少问“能考多少分”之类的问题,不要把焦虑不安传递给孩子。马茂银建议,家长可以利用等待成绩的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孩子规划下一步的生活和学习。
“考生可以列一个兴趣清单,把以前那些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付诸行动,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还可以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体会到轻松愉悦的生活。”马茂银说。